作者: 仝志華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27 09:44
在定陶區張灣鎮,呂溝村的名字始終激蕩著血與火的回響。這座民風剛烈、尚武重義的村莊,曾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起不屈的脊梁;如今,紅色教育基地的堡壘狀建筑與青磚黛瓦相映,讓那段崢嶸歲月成為滋養后人的精神源泉。
烽火歲月 全村皆兵鑄豐碑
“在抗日戰爭時期,我們呂溝村人人都抗日,沒有一個孬種!”呂溝村黨委副書記、大刀會第三代傳承人呂恒森的話語中,滿是對先輩的崇敬。
20世紀30年代末,抗日救亡浪潮席卷齊魯大地。呂溝村進步青年在黨的感召下秘密建立黨組織,將世代相傳的尚武民風轉化為抗敵保家的磅礴力量。沒有槍支彈藥,他們就把祖傳大刀、長矛打磨得寒光凜冽;缺乏訓練,打谷場就是練兵場,木棍當槍練刺殺。在黨的領導下,呂溝大刀會應運而生,成為令日寇膽寒的抗日力量。
在形如戰斗堡壘的呂溝村紅色教育基地展廳內,一把銹跡斑斑的大刀靜靜陳列,刀刃缺口如歷史之眼,訴說著“血染呂溝”的激戰。“這是我爺爺呂玉松的刀,他是大刀會會長。”呂恒森輕撫刀身,“這把刀在抗戰中殺死了好幾個日本兵。”
烽火年代,呂溝村的英雄們用生命詮釋著忠誠。鋤奸隊隊長呂玉連不幸被捕。日寇用鐵絲穿透其雙臂將他吊起,嚴刑逼供,他始終不屈,最終被殘忍肢解。家人收尸時,只找到他的一條腿。
英雄隊伍中,更有巾幗不讓須眉。1938年,呂劉氏帶領全村婦女成立婦救會,為傷員療傷、送飯,用柔弱肩膀扛起后勤重擔。這位可敬的婦女會長被捕后,面對日寇的嚴刑拷打始終守口如瓶,最終犧牲在村西的土地上,被追認為革命烈士。
敵穴除奸、智平據點、軍民情深……無數故事,共同鑄就呂溝“抗日模范村”的精神豐碑。
薪火相傳 紅色基地潤心魂
“大刀傳到我手里,我就要把呂溝的大刀精神傳下去。”作為第三代傳承人,呂恒森深知肩上的責任。
2023年,呂溝村獲批中組部、中央財政部300萬元建設資金,1100平方米的紅色教育基地拔地而起,成為承載歷史記憶、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平臺。
呂溝村紅色教育基地外觀如堡壘,仿佛一座守護歷史的堅固屏障。展陳以時間為序、史實為本,三層展廳各有側重。一樓“呂溝抗敵保家”的大型浮雕,讓英雄從符號變為血肉之軀;長槍、手榴彈等實物訴說著戰斗慘烈。二樓系統展示定陶革命斗爭及呂溝村英勇抗日的歷程。三樓民俗展區陳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民的生產生活工具,見證著他們帶著抗戰時奮斗勁頭重建家園的足跡。
如今,呂恒森常在基地講解,對展品故事爛熟于心。作為國家安全教育基地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,今年以來,該基地已接待參觀者3000余人次。
精神永續 不忘來路向未來
夕陽為青磚黛瓦鍍上金輝,堡壘狀的呂溝村紅色教育基地巍然矗立,墻壁鐫刻的話語,道出呂溝人對歷史的敬畏與傳承。
呂溝村紅色教育基地全方位展現了黨領導下人民砥礪奮進的足跡,全景式反映了呂溝人永遠跟黨走、不怕犧牲、敢于斗爭的艱辛歷程。每一件實物、每一段故事,都在無聲訴說:英雄從未遠去,精神永遠傳承。
朝陽初升,呂溝村紅色教育基地的輪廓在朝霞中愈發清晰。從烽火歲月的“全民皆兵”到和平年代的“紅色傳承”,呂溝村用80余年的堅守,詮釋著“愛黨愛國、胸懷大義、抗敵保家、軍民魚水”的家國情懷。如今,這座魯西南的紅色村莊,正以昂揚姿態,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芒。
記者 仝志華